讀詩的時候,有沒有想過,那個在背後寫詩的人;有沒有想過,他為什麼會寫這一首詩,他的目的是什麼,他究竟耗費了多少時間,他游走在詞彙當中究竟會有多少煩躁不安。

縱使有一些論說,指出詩與詩人應該分開,不應混為一談,但我總是愛探索詩與詩人當中的關聯性,希望藉此更了解詩歌的內容,不想無中生有、穿鑿附會,去到更深的部份,如親臨其境。當然,這有點癡人說夢,因為我始終不是詩人本人,只能透過一些額外的資料去鞏固自己傾向的想法,如角色扮演中表現出最栩栩如生的面目,並塑造一個模樣。

聶魯達是一位著名詩人,諾貝爾獎的得獎者,年紀輕輕已憑《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》成名於世。當大家陶醉在他「情聖」的美譽時,可能忽略了他亦是一位政客,一位被形容為「全球最重要的共產黨員」,在智利組織地下反政府運動,牽連甚廣。

五月十二晚,我們幾位顧問及編輯,阿民、葉此和我,出席了高先電影(Golden Scene)安排的《流亡詩人聶魯達》(Neruda)的優先場,觀看詩人人生的一段如幻似真的經歷,以另一種視角觀察、感受一個更加立體的聶魯達。

人生,常處於虛實之間,我們當中有的是主角和配角,或甚更多無名無姓的閒角,我們在賦予與被賦予的同時,互相拉扯、角力,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漩渦,及至整個生活,整個世界。

聶魯達縱使不是人生的勝利者,卻一定不是失敗者,他直到今天仍受喜愛詩歌的人仰望;或許今夜我們不能如他一樣寫一首最哀傷的詩篇,但我們仍能忠實地紀錄我們生活的痕跡。

再一次感謝高先電影Jane Ching 及關小姐的邀請,讓我們看到一齣好電影。

小害
五月十二晚,《流亡詩人聶魯達》電影後隨筆

最後修改日期: 13 6 月 2017

作者

留言

撰寫回覆或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