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德錦

個具體的架構來組織論述,否則便不可能有一個清晰的論點和說服力。

但文學創作即使有了一個具體的架構也還要考慮怎樣開始。我說「開始」,是指有了充分準備之後,怎樣動筆、怎樣把整個構思展開的工作,而不是「空槍上陣」。比如:從人物的形象或是人物的說話開始、從背景開始或是從事態的因果開始、從過去開始或是從現在開始、從較重要的事情開始或是從較次要的事情開始等等。你讀過的短篇小說,必定有很多不同的開始方式。有些先寫景再寫人,有些先說結局再倒叙因由、有些先讓人物說話再引入事態,不一而足。我說的「開始」,還有一個作用,就是你怎樣開始抓住讀者的注意力。你總想在說第一句話時便能吸引讀者注意,叫他們進入你所預設的圈套中,聽從你的擺佈,對嗎?你不會打算寫了幾段之後還要問自己:「我說到哪裡?」或「糟糕,不是這樣的,搞砸了!」當你猶疑不決、寫了一兩段卻不知如何寫下去時,你怎能使讀者相信你說的話?多年前我讀到一篇小說的開頭:

下面我打算寫一個真實的故事。我不能說一定真實地反映其中的每個細節,但人物都是真實的。故事發生在烏有市一條路上,有一個少年,他祖先三代都住在村裡,他的祖父是一個勤勞的農夫……

這個故事要寫少年從鄉村跑到城市的工作,遇到挫折,又有感情糾葛,但故事沒有在這事情上開始,卻用很大篇幅寫一些背景材料。初習寫作的人,不妨嘗試一些直截有力、引人入勝的開始。例如:

我決定不幹了。下班時雨停了,走在路上,灰蒙蒙的,腳步反變得輕快。很久沒有這種感覺,彷彿這樣走着,就能走到她的身邊,正當她在校園一角讀着一本書,迎面給她一個驚愕。

寫了眼前的一個片段,再補述背景,效果會較好。蘇童的名作〈妻妾成群〉的開頭是一個十分細致的人物描寫:

四太太頌蓮被抬進陳家花園時候是十九歲、她是傍晚時分由四個鄉下轎夫抬進花園西側後門的,僕人們正在井邊洗舊毛線,看見那頂轎子悄悄地從月亮門裡擠進來,下來一個白衣黑裙的女學生。僕人們以為是在北平讀書的大小姐回家了,迎上去一看不是,是一個滿臉塵土疲憊不堪的女學生。那一年頌蓮留著齊耳的短髮,用一條天藍色的緞帶箍住,她的臉是圓圓的,不施脂粉,但顯得有點蒼白。頌蓮鑽出轎子,站在草地上茫然環顧,黑裙下面橫著一隻藤條箱子。

頌蓮最初嫁入封建主人陳家作四太太時還是學生模樣,經歷了幾房太太之間的明爭暗鬥,目睹大家族裡的腐敗,最後成了「一聲聲狂叫着,眼神黯淡無光」的瘋婦。回頭再看第一段的描寫,不能不佩服作者在小說開始時寫頌蓮的形象其實是一種伏筆,效果是為她的瘋作一個對比。

能在開始時設下對比的伏筆,這表示你對人物、情節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掌握。有些作家,像海明威、沈從文,喜歡直接進入叙述,以「戲劇呈現」的手法把故事寫下去。海明威的「冰山理論」,其中一個典型寫法就是不動聲色、用「作者退出作品」的客觀方法來叙述。這個手法我們有機會再說一下。試舉他的名作〈弗朗西斯˙麥康勃短促的快樂生活〉為例,小說開始只這麼短短一句:

現在是午飯時間,他們都在吃飯帳篷的綠色夾簾下,裝作什麼事也沒有發生。

海明威在這開頭是否有如一般人所說,完全退出作品,運用戲劇呈現?就這篇看似乎並非如是。小說倒叙前事:富有的麥康勃因為害怕獅子而逃跑,遭到受雇同來的僕人、土著、狩獵師以至那不再愛他的妻子所恥笑。故事裡有一段描寫麥康勃聽到獅子吼叫而產生一種「冰冷空虛的恐懼」,深入的閱讀將引向小說的主題層面:人類存在的虛無和世間的冷漠。再看故事的結局:麥康勃為要證明自己不是懦夫,便去打野牛,卻給妻子開槍誤殺(或蓄意謀殺)。這「裝作什麼事也沒有發生」的開筆,是麥康勃用金錢堆起的「幸福生活」一個預示和諷刺。

也許你已明白創作的「開始」並不是寫作「第一段」那樣簡單,而是同作品的人物、情節、主題做好呼應,有穿針引線的作用。你越能夠把人物寫好、把情節編排好、把主題安放好,你便越有信心把開始部分寫得出色。你可以運用對比、倒叙、寫景、對話、論述等手法來開始全篇,只要你選好一個切入點,自然順暢地把讀者帶入正文部分,便算做對了。不妨把作品的開始比作音樂的前奏;這個前奏,總要使人精神振奮、感受一新,令人有「聽下去」的渴望,對「下面將要發生的重大事情」有所期待。

短篇創作最使人磨蹭的地方是它的短。短,便很容易暴露弱點。無論你準備多麼充足,開始一兩段的寫作總是最難討好。有些作者因為還未找到恰當的句子,或許有了句子,但還沒有形成他想表現的特定氣氛(mood)。為創作的開始立下很高的標準是應該的,但要求絕對完美的開頭恐怕是吹毛求疵。好的開始,有時要碰碰運氣,還要看看整個作品怎樣寫、寫得好不好,才使讀者覺得真的好。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」,這句話也許不是永遠兌現的;但也可見寫好開頭,是值得花一點工夫的。

最後修改日期: 5 10 月 2016

作者

留言

撰寫回覆或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