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沙

  保育中文,本該不是詩人的專責。現今社會分工精細,要是語文出現敗壞跡象,負補救之責的,理應是語言專家或學術機關。由此等專門機關下功夫,理應收效最大。可惜現今的學術機構,似已無意或無力維護中文的良性發展,更在不同層面縱容中文的敗壞。最嚴重者有三端:一是往來公文充斥八股,二是學術論文充斥歐化語句;三是在文學教育上,尤其在創作課上,講師濫發語文粗劣的「作品」給學生「評賞」,學生模仿劣作,寫出等而下之的劣等中文。
  
  語文粗劣之作不是不可用於教學,但應該用作反面教材,使學生有所警惕,不應奉之為經典,否則便是坑害學子的行為。學子畢業了,又以此劣等語文授其子弟,社會上下語文能不低劣者幾稀矣!
  
  詩是文學創作之冠冕,中外古今,最優秀的語言無不反映於詩歌作品中。或謂散文小說均有詩意,何獨詩人需肩負保育語言之責?筆者認為,詩人保育語文,原因有三:
  一、散文小說等文類之詩意,本來源於詩歌,不應本末倒置;其他文類之作者,雖亦負保育中文之責,到底責任較輕,不像詩人念茲在茲。
  二、詩人感情深、感知面也廣,造句中傾肺腑,吟誦間見真情,乃文學創造中最純美者;若檢視一時一地之文學,詩之一體如水平低下,不能卓然自立,則可證此時此地作者心靈乾枯,他作亦自可偃旗息鼓,不必再論。
  三、現今詩歌,良莠不齊;瞽聵之徒,不僅拾西洋理論之牙慧,還要去拾牙穢,美其名為本土化、口語化、後現代化,私據山頭,欺世盜名,不知中文詩歌之正途大道,早已銘刻於歷代傑作中。若知而隱諱,愚化後學,其罪更甚。因此保育中文,正本清源,以詩為首,實為急務。
  
  詩歌創作,貴乎自由發揮。詩歌語言之優美,亦有不同層次。保育中文、維護詩歌優良傳統,絕非以少數人習用的題材意念或語言模式來規範創作。正因詩人心智不同、創意多樣,對詩歌語言之優良傳統,更應珍而重之,不容劣等語文借西洋理論之裝點塗抹,侵略詩國。不尊重中文生態、不重視語言的人,不可能在創作上有傑出成績。抵禦劣質語文的武器,自是新舊傳統中最優秀的詩歌。在此筆者勸籲在不同崗位的語文教師,拿出良知,剔除敗壞語文,還詩歌教育一塊健康土地。

「保育中文,抵抗邪風!」系列

最後修改日期: 13 5 月 2012

作者

留言

對以上所說的,本人感受也很深。與友人訴說,友人卻只道我是雞蛋找骨頭: 「這有什麼問題 那又有什麼的問題…….」 現今中文保育的責任落到詩人身上 是悲哀嗎?

滴雨友人之言,反映本港不重視中文之嚴重。當今學生如要學好英文,手邊離不開一本Manual of Style,英文用語不佳,老師會嚴厲地punish你。可是,寫不好中文、寫不出風格恰當的文章,最多低分一點,絕不會受嚴懲,愚民教師還說你懂得口語潮語歐化語!這也是崇洋心理的一端,暫不細論。問題在中文之劣質化,由小學到大學及研究院,教師均似視而不睹,豈非咄咄怪事?

稀土所言是理。走進書店,英文文法書多如繁星,反觀我要找中文文法的書卻猶在滄海尋一栗!!!這兒是中國,港人怎不分主客?真是禮儀之邦?怪事怪事。

撰寫回覆或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