浩銘

聞一多在《詩的格律》認為「越有魄力的作家,越是要帶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、跳得好」。我看如計「腳鐐」論,古典詩歌創作的腳鐐更沉重,因為他們連用字的內容都限制了。古詩寫作無法寫出新事物,勉強寫新事物,詩歌讀來就會格格不入。文言文離開主流文壇,的確因為文言載具無法乘載新世代的事物和概念。

但在今日的香港,以及所有華文地區,我們學習文言,甚至寫作文言,是為了兩個主要目的。

第一是繼承中華文化。民國以前的人將自己的思考、經驗以文言記錄,如果我們沒有文言閱讀能力,那些文化瑰寶就和我們民族割裂,我們不能看懂李白、杜甫的話,他們還算是我國的詩人嗎。歐洲人不懂拉丁文,羅馬文化的思維模式就早已離開歐陸。正如今日的南美人沒有馬雅古文字認識,根本不會認為自己有馬雅繼 承,對於他們來說,古代的居民,不過是己遷走的某個人。如果我們對我們的民族有不捨之情,就應該要學習文言文。

第二是對抗歐化文字。民國以降,國人刻意抑壓傳統文化,直接套用歐美思維模式、文學主張移用中國,新文化運動中的壞文字俯拾皆是。到今日的社會,文盲標榜後現代主義,天馬行空,刻意 用錯字當成創意,以假亂真,於是學子多半不學無術,奸邪騙術橫行。我認為應對之法,只有借鏡「前現代」,從走到現代之前的世界之中,找找我們整個民族所用的共通語言,我們的集體意識。在這個前提下,文言閱讀不可或缺。

我的文言創作寫得不好。但希望抛磚引玉,下面貼五首拙作,和大家在這和帖子討論一下。

暮與內人遊啟德題
如煙落霞夕陽紅,津渡無船有微風;
十六年前繁華地,五千日後再興隆;
昔時響徹飛機過,今朝靜謐碼頭空;
燈影人事無不變,只是浪潮最類同。

咏蜀史
天命有意絕漢祀,人事徒勞終無成;
姜維兵微守劍閣,鄧艾將勇過陰平;
綿竹死難千軍喪,益州空剩一孤城;
星殞豈因兵不利,蜀國早亡在街亭。

題無
星微月靜讀漢史,故事公侯在眼前;
滅齊韓信累身喪,安劉周昌貽左遷;
隴右有路鑿西域,淮南無徑達鈞天,
勒石封山終何似,似是黃粱夜夢言。

五古兩首
其一
耒陽百里縣,彈丸小荒村;
雄如蜀先主,不識龐士元;
無地依劉表,有人客馮諼;
鯉化逢時日,直上凌雲端。

其二
百里耒陽縣,一角泗水亭;
淺澤龍隱性,囚籠鳳不鳴;
未見勤讀客,只聞弦管聲;
穀無道非義,默寫養生經。

最後修改日期: 29 3 月 2014

作者

留言

有學院巫婆發謬論誤人,浩銘在《文學人.com.》貼文申斥,識見不凡,特轉錄如下: 順帶聊聊「詩律」的話題。 有學者認為,有詩律不會被淘汰。 追求「不被淘汰的詩律」是無知的,任何詩律都熬不過世界變化。任鴻雋在他給胡適的古詩中嵌入「煙士披里純」一詞(詳見《胡適日記全集:1906-1914》),為人譏諷,可見不是所有舊瓶都可以載新酒。 新酒就當有新瓶。 但酒的味道、酒的功能會被淘汰嗎?我看不會。古人懷鄉、今人一樣懷鄉,「長亭更短亭,何處是歸程」和「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」相通;古人有人文關懷,今人一樣重視人文關懷,杜甫的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和劉半農的《相隔一層紙》都一樣為受凍的苦百姓呼喊。古今寫作手法不同,但情感共通。 繼續用酒作比喻,不論紅酒、白干、花雕或二鍋頭,我們都靠其酒精含量和飲後的醉意來判別是否好酒;如果食肆沒有酒了,端上蘋果汁,強說飲後一樣會醉,一般販夫走卒飲後都會怒目睜眉,覺得這店是黑店騙子窩,那以後都不來。如果今日的酒友都說不看新詩、或說當代文學沒東西值得讀,大概都是遇過那些用果汁、用水充酒的騙局罷。 果汁加入適當的酵母,最終都會變成酒。同理,缺乏詩意的散句,加入心思聲韻和圖像意識(不是圖像詩),一樣可以是首詩。詩律會被淘汰,今人已經不會在家釀「綠蟻新醅酒」,但今人會用蒸餾法、用小麥葵花釀酒,可見方法會變,但人們對抒發情感的移情排遣卻沒有變。 只有不變的詩情,沒有不變的詩律。

    有人愛喝新酒,有人非「古法釀造」不痛快,新舊原無高下,只要看客觀的「詩的價值」就好。只是表達現代人的思想感情,總難用古典格律的框架,畢竟文學始終在流動,在進步。

發佈回覆給「陳信宏」的留言 取消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