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思嘉

所有的比喻已死,遭前人狠絕一刀剖開
散碎式的頹靡,露出。所有的思想
拼貼成結構,再向上
發展,將天空切割成小塊佐飯
然後論述穿過針孔,編織
後人無從加入的文本
歷史用黑眼睛尋找
光明,在春暖花開之際
面朝大海
而現在所有的比喻已死
生鏽的絕望又逢落雨天
絕望在煙圈裏捉迷藏

最後修改日期: 5 4 月 2014

作者

留言

這幾年,好多詩作或詩集,都用「而……」什麼做題目或書名。寫作,是想說什麼,用什麼字什麼詞兒,精確是首要的。不是因為有某某大師或者某某騙子,用過什麼詞兒,於是,我趕潮流,也用什麼詞兒。這首詩,有幾句是很可取的,貼出來,是鼓勵新作者投稿。以後,再有「而……」什麼的,為免污染中文淨土,恕我「而不能刊用了」」。

一、「歷史用黑眼睛尋找/光明」──> 顧城《一代人》: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/我卻用它尋找光明」 二、「在春暖花開之際/面朝大海」──> 海子《面朝大海,春暖花開》:「我有一所房子,面朝大海,春暖花開」 三、「生鏽的絕望又逢落雨天/絕望在煙圈裏捉迷藏」──> :劉以鬯《酒徒》「生銹的感情又逢落雨天,思想在煙圈裡捉迷藏。」 作者故意刪改原文,再拼砌成新句,如此用意,料是呼應前句所述「所有的思想/拼貼成結構」。這種做法有個風險,正是有剽竊之嫌。 觀乎詩的篇幅不長,十二行中,已有近半部分牽涉其中;竊以為「現在所有的比喻已死」,也不應代表「現在所有的比喻」都可抄襲,須知創新,往往比搬字過紙,更有意思;況且,詩中所言「拼貼」、 「結構」、「論述」、「編織」、「文本」等字,雖勉強能與「互文性」(Intertextuality) 、「後結構主義」(Post-structuralism) 和「符號學」(Semiology) 等西方學術概念拉上關係,畢竟詩篇短小,術語太多,則容易干擾讀者,惟恐有所不適。

    說得好。盡量註明一下出處,是應該的。本土詩,一般都避重就輕,揚長避短,煙霧掩不住虛浮,露餡了,就變剽竊了。

    游思嘉 

    感謝阿民和哲一兄指點。哲一兄那句「『現在所有的比喻已死』,也不應代表『現在所有的比喻』都可抄襲」還真是說到心坎去了。我亦承認初次寫詩,難免誇飾,想把概念都寫進裏頭。下次定必先好好沉澱一下再來投。

      別氣餒。少看一點蹩腳的本土詩,不受污染,自會改進。

撰寫回覆或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