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煥之

寫散文,是先有思想為材料,然後選擇適當的文字來表達,決不會是先看著一堆文字,然後利用那些文字,或加或減,慢慢組織出一篇散文來,到最後才確定要表達甚麼。詩,卻可以反其道而行 — 先有一些想用來寫詩的文字(句子、詞語、甚至只是單字),有寫詩的念頭時還不知道想表達甚麼,只是集中「詩想」在這些文字,介乎主動與被動之間,讓這些文字帶出靈感,醞釀出詩句,最後組成一首詩;詩成後可以是清楚知道那首詩表達甚麼,也可以仍只是朦朦朧朧,不必確定。

我的詩作中較滿意的大都是這樣寫成,可能這個寫法較能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,也更容許讀者自由詮釋吧。

今天寫的一首,就是讓文字帶出靈感而成的。是甚麼文字?就是「聽風的歌」,對,只是這四個字。早上不知怎的突然想起村上春樹的小說《聽風的歌》(台灣譯本),又不知怎的突然很想寫一首裏面有這四個字的詩。獃坐一會後,腦裏湧現了好幾個村上春樹小說名稱裏的字詞:「森林」、「冒險」、「尋找」、「舞舞舞」、「地震之後」、「黑夜之後」、和「世界的盡頭」。再獃坐一會,意象便出來了:是一群人在黑夜裏走到森林,像是冒險,像是尋找一些重要的東西,又像是尋歡作樂;我突然想像他們在跳舞,卻又有點身處險地的感覺。

想到這裏,已成了幾個詩句,但仍只是一些意象,沒有表達到甚麼,而且還未用上「聽風的歌」四字。於是只好繼續獃坐,讓文字帶出靈感。終於,由「聽風」聯想到「海邊」(這也是村上春樹小說名稱裏的詞語),形成另一意象,跟黑夜森林裏的人成對比:閉目躺臥在海邊靜靜地聆聽風聲的人。最後由「舞舞舞」想到用「靜靜靜」而不用「靜靜地」,而「聽風聲」亦順理成章寫為「聽風的歌」了:

黑夜之後
森林之中
有人冒險
但尋找甚麼呢?
他們舞舞舞
像地震之後
舞到世界的盡頭
這時,在遙遠處
無名的海邊
有人閉目躺臥
靜靜靜聽風的歌

這首詩表達甚麼呢?可以說是寫兩種人,可以說是寫兩種生活態度,也可以說是寫兩種世界觀;哪兩種人?哪兩種生活態度?哪兩種世界觀?隨讀者詮釋吧。

不知道有沒有人會覺得這樣寫詩很奇怪 — 怎可以不先有要表達的思想呢?我寫過一首更極端的「純文字」之作,全首沒有一句是我作的,只是將一些中文流行曲的歌名排列:

昨夜的渡輪上
夕陽醉了
風繼續吹
不羈的風
恰似你的温柔
聽不到的說話
不裝飾你的夢
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
只想你會意
最愛是誰

後來加個題目發表了,也是歌名 —〈告別的年代〉。

最後修改日期: 4 1 月 2012

作者

留言

詩有了佳句,就有了詩眼,再求佳篇,即詩的「身體」。賈島「兩句三年得,一吟雙淚垂」,取笑他「推敲」、「有句無篇」的人,有誰成就高於賈島?以小說題目成詩,作興也湊兩韻:   紅塵無淚,誰可叮嚀?   惟有一馬當先、兵來將擋;   激情三百日後,不記當年,   昨夜長風,飛越滄桑。

同意以上 寫詩很多時也不是有一個固定的思想 固定的題目去寫的 反而是隨意的寫下一句 讓那句把其他的”兒子”生出來 也就成了詩了

發佈回覆給「白沙」的留言 取消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